想卖房又拎不清行情,怎么办?
最直接的,是跑一趟中介门店,找个经纪人好好聊一聊,摸清行情。当然,还有一种更省力且流行的方式,就是加各种群。
一个小区,大几百号人呢,总有那么一两个做房产经纪人的邻居。
慢慢就是抱着拎市面的心态,通过业主群介绍,加入小区的房价交流群。群主既是同小区业主,也是一名房产经纪人。
起初,氛围十分和谐。一有成交,做经纪人的邻居便会在群里上传喜报。
价格倒是不贵,但隔三差五就有成交,大伙儿喜滋滋的,就盼着房价涨起来。
没俩月,和谐的氛围被打破。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质疑声,原因无它,群里播报的成交价实在“太低”了。
“这哪是齐心协力保房价,分明是往阴沟里带。””发完这句,慢慢主动退出群聊。“不退我怕忍不住吵起来,邻里邻居实在尴尬。”
02
慢慢加群的初衷跟大多数人一样——多一个渠道,能更好地了解小区房价,以便适时出手。
没想到,越看心越凉。“按群里播报的价格,现在要是卖房,本金起码亏损一百多万。”
究竟是大行情不行,卖不出价格,还是纯粹想降低业主们的预期,方便中介谈判?
慢慢发现,她加入的这些房价信息共享群普遍有一特征:打着信息共享的旗帜,成交价却是真真假假。
像是最近退掉的一个小区房价群,好几套房源的成交价就不准确。比如,有的房源明明没有车位,却被说成是带车位成交,如此一来,单价直接便宜大两千;
再比如,有的大户型其他渠道房东出价五六百万,群里播报的成交价才四百万出头,还带车位。
不光是慢慢,好些仔细的房东也提出质疑。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,质疑声一多,群里的矛盾瞬间激化。
文明些的,像是慢慢直接退群;较真些的,就在群里开怼。
更甚者甚至阴谋论,觉得是经纪人为了收房的套路。以让业主及时了解房价的名义,把一批想要卖房的人聚集在一起,一边提前占坑(收集房源),一边灌输小区低价信息。
当经纪人的邻居呢,也觉得冤。她也是业主,也不想房价跌啊。
要不是邻居们时常问起小区房价,恰好自己又有资源,这才建群方便信息共享。
当然,有私心她并不否认。建群一方面可以更高效收集小区想要卖房邻居的信息,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立柱自己专业经纪人的人设。没成想,事与愿违。
03
怪不得“慢慢们”多想,群里人一多,李逵还是李鬼普通人哪那么容易辨得清。加上大数据又在一旁助攻。
慢慢说,她刚跟邻居们交流完意见,大数据马上推送给了她类似的资讯。
诸如:中介卖不掉的房子,我在XX上卖掉了;卖房容易踩的十大坑,千万避雷;为了抢房源,中介手段频出……
其实造成“价格迷雾”还有一重原因,经纪行业竞争太激烈,同行间也在释放烟雾弹。
据我所知,为了维护自家门店的利益,哪怕是相熟的经纪人,相互之间也未必会告知真实的成交价格。甚至就连自家同事,内情(带不带车位、增值税谁出)也未必全然知晓。
越是热门板块的次新房,“烟雾弹”越多。别说价格,连是不是真实成交,都可能是个迷。
我就遇见过,自家邻居的房子,附近三家中介门店分别给出三个成交价,有说带车位的,也有说不带车位的,但报价一个比一个便宜。应该信谁?
问邻居自己?萍水相逢的人家凭什么告知你真实成交价?卖高了,大家不信;卖便宜了,又会被邻居炮轰。
前两个月交付的杭州某红盘,因为交付效果艳压群芳(比同板块内其他次新房要好),有邻居提出:这么好的品质,不到X万坚决不卖,瞬间得到众人拥护。
结果好了,这批“坚决不卖”的房东,还真的就没卖掉,眼睁睁错过了出货的最佳行情。
类似的“无间道”戏码听得还少吗?还记得去年的杭州亚运村吗,喊着“不到X万”不卖,号召抵制其他房东贱卖的业主,最终跑的最快,还是低价出逃。
徒留高报价的房东们,在风中凌乱——原来还能这么玩?
04
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多收集些信息总归没错。可要是把群里的信息作为卖房时的定价准则,没有必要。
比起其他城市,杭州在买卖房子的信息上,相对更公开透明。
从挂牌到成交,都有多个渠道可以获悉资源。而不像早些年,卖没卖掉、什么价格,核心信息只掌握在中介手上。
只要有心,多跑几家中介,多问几个不同的经纪人,再结合群友们分享的信息,大致能知道个七七八八。
我就认识一些投资客,买卖房子从不进各种群,摇到就买,该卖就果断卖,照样赚得盆满钵满。
外界干扰信息少了,更能遵循本心。就像好些房东,压根不进业主群一样。
不加,获知小区的信息或许不及时,可烦恼也少啊。
想要岁月静好,那就少加群吧。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